表面电子结构 |
|
表面电子结构 surface electronic structure 电子态在空间的位置分布(波函数),电子态的能量分布(态密度)以及能量 ![]() ![]() 表面态 表面的存在破坏了晶体原有的三维平移周期性,因而三维波矢不再是表征电子态的好量子数。 ![]() ![]() 表面上的原(离)子与周围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配位数,以及一对原(离)子的电子态之间相互作用强弱,均不同于内部。为了降低由于电子密度突然变化所引起的动能增加,在表面附近又会发生电子向真空区的迁移。因此电子所处的表面势场与三维晶体内部有很大的差别,电子态也具有一种特殊的局域性状─表面态。电子的波函数基本上集中在表面区域,例如一两个原子层厚度以内;电子的能量落在具有同样的二维波矢和波函数具有同样的对称性的固体(内部)能带(即所谓三维能带在二维布里渊区的投影)的能隙里,因而这种电子态的波函数不可能延伸到固体内部,而是向体内逐渐衰减,一直到零。表面态的存在使表面附近的局域态密度与内部不同。尤其是当这些表面态的能量很靠近费密能量(见费密面)时,会很显著地影响固体的表面性质。例如表面态(与延展遍及于整个固体内部的布洛赫态相比)与外来吸附原子的价电子态之间的波函数重叠较大,且能量又比较相近,因而相互作用强,容易形成稳定的吸附态。在共价晶体(如Si等)的表面上,由于原子间的共价键被部分地切断,在真空区域形成了所谓悬键表面态,这是W.肖克莱提出的。这些悬键表面态为了降低自由悬键带来的能量而相互满足,常常导致表面原子排列的畸变,如再构。 实验研究方法 表面电子分布变化引起的表面电场改变是导致功函数随着表面状况(取向、吸附和覆盖等)而变化的重要原因。从功函数的测量可以得到有关表面电子结构的信息。60年代末以来的十多年里,由于超高真空(<10 ![]() ![]() ![]() 理论研究方法 研究表面电子结构所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是所谓凝胶模型。这模型忽略正离子实电荷在空间的点阵分布,把它看成是均匀地分布在 ![]() ![]() ![]() 到的功函数、表面能等性质与简单金属的实验结果相当接近。当然密度泛函方法只限于考虑基态电子结构,而局域密度泛函近似又是均匀电子气条件下所得到结果。在表面这种电子密度急剧变化的情况下,适用程度究竟如何,难以预料。所以希望能够把更准确一些的多体理论方法应用到凝胶模型的研究上,以检查理论方法的准确程度,并加以改进。 另一类的理论工作是把研究三维晶体电子结构中常见的能带计算方法推广到固体表面的研究中去,处理一些原子排列十分接近真实固体表面的物理系统。对半导体或离子晶体的表面,常用以原子波函数线性叠加为基础的半经验方法或者自洽地从头计算的方法,均能给出相当好的结果。金属表面研究中,由于较强的电子迁移,自洽地计算是十分必要的。从1975年完成第一个简单金属(Na)表面的电子能带的自洽计算以来,短短六七年间已有迅速发展:从简单金属推广到过渡金属,从理想的表面推广到有再构、吸附和其他原子覆盖等比较复杂的表面和界面问题。 郑伟谋 王鼎盛 |
刘先生:13828738989 (微信同号)
邮箱:1626062770@qq.com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华强电子世界B区4层